當前互聯網金融還處在不斷升溫階段,商業銀行應在防范風險的基礎上,加快創新,努力構建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先行優勢
■李 佳
目前,互聯網金融無疑是金融界最熱門的名詞之一�;ヂ摼W金融的出現,深刻改變了傳統金融交易模式。或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互聯網金融還遠不足以撼動傳統銀行業的市場地位,但是這種以網絡渠道拓展、大數據運用和虛擬信用平臺為主要特征的金融交易模式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可能革新傳統金融中介和貨幣發行體系的虛擬信用平臺,將實現新生代金融生態圈的重構,這會對傳統金融體系形成重塑和顛覆。
作為服務業,銀行體系賴以生存的基礎,在于其支撐實體經濟發展中的基本功能。從理論上講,傳統金融系統的基本功能可分為六個方面,即支付清算、積聚資源、資源配置、風險管理、提供信息以及處理激勵問題�;ヂ摼W金融的出現,將通過掌握傳統金融體系所具備的基本功能,由此對銀行業產生沖擊。比如阿里金融所推出的“余額寶”,不僅可以擔當儲蓄存款或積聚資源的功能,用戶還可以用其進行貨幣市場基金投資,由此獲取超過普通銀行存款更高的收益�;ヂ摼W金融這種“積聚資源”功能的出現,將動搖商業銀行生存的根基——存款,“金融脫媒”趨勢將進一步加劇;再者,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和網絡信貸服務業企業聯盟等網絡信貸公司的出現,將代替傳統銀行體系發揮資源配置的功能,由此對傳統銀行體系的業務空間和盈利空間產生沖擊。同時,第三方支付、大數據信息處理以及虛擬貨幣等服務模式的出現,使互聯網金融逐漸獲得與傳統銀行業相融合的金融功能,一些大的電商集團,比如天貓、京東商城、蘇寧易購等紛紛建立自身的金融集團,正式進軍互聯網金融,這種具有多元化功能的互聯網金融生態體系進一步擠壓傳統銀行業的生存空間。
面對沖擊和挑戰,最大的風險就是墨守成規。對于商業銀行而言,把握大勢、加快創新、改造流程、提高效率應是主要的應對之舉。首先,商業銀行應跟蹤互聯網的發展,及時更新操作系統中的服務終端,實現渠道細分和整合;其次,推進同業連接和跨業對接,創新商業服務模式。未來商業銀行的發展不僅應實現同業連接,即向客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產品組合,更應該實現跨業對接,突出金融與非金融的“一站式”服務,也就是說銀行的服務外延應從金融領域向非金融領域拓展,為客戶提供全能型的服務;第三,重視客戶體驗。在互聯網金融時代,客戶的遷移成本不斷降低,客戶體驗不佳也就意味著客戶的流失,這就需要商業銀行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營銷方式,按照客戶需求來調整經營模式。最后,創新商業模式。在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必須擺脫線上產品經營高度依賴物理渠道產品遷移的發展模式,要強化適應網絡經濟以及線下線上一體化經營的產品創新,并通過智能終端自助服務與遠程人工服務的結合,建立全新的遠程銀行模式,并構建物理渠道人工服務、自主電子銀行服務之外的第三種渠道和服務方式,同時建立基于動態交易數據的風險管理體系。
總之,不變則“死”,當前互聯網金融還處在不斷升溫階段,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在防范風險的基礎上,應加快創新,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努力構建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先行優勢。